近日,韩国媒体爆出华为新款折叠屏手机将搭载三星面板的消息。而此前,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屏幕供应商为国内大厂京东方,据称此次遭到弃用的原因产品存在“折痕”、屏幕容易破损等品质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拖累产量。
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屈指可数,仅有三星、华为和柔派等几款产品,三星的产品自是不用说,一定会使用自家的屏幕,华为改用三星产品后,国产柔性屏在手机端的应用仅剩柔宇这根“独苗”了。
近年来,国产面板企业纷纷扩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中小尺寸LCD占比40.4%、大尺寸LCD占比34.3%,中国面板出货份额已经排名全球第一。但是,在OLED领域,2019年韩国市场占比89.9%,大陆的市占率仅为9.3%。在前沿产品方面,韩国面板企业仍然牢牢掌握着话语权。
众所周知,下游应用对面板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失去下游支撑,再好的产品也无用武之地。此次华为弃用京东方为柔性屏领域本就处于劣势的中国面板厂商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要重视柔性屏?
也许有人会说,柔性屏手机当前又不是主流产品,国产面板厂商拿不到柔性屏份额,仍然有巨大的LCD屏市场。但是要知道,对一个产业最根本性的打击从来都是降维的,一旦丢失前沿科技阵地,国产面板企业的前景将不再乐观。
在3C产品中,屏幕和芯片是最重要的部件,中国品牌曾长期面临“缺芯少屏”的窘境,近年来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才逐渐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
手机品牌之所以重视柔性屏产品,是因为确定性的应用前景。从浅层次看,折叠屏手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可折叠,使移动终端设备即具备大屏显示的功能又还能兼具便携性。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当手机同时满足大屏和便携的特点后,就实现了“手机+电脑”合二为一的效果,这将为手机功能的拓展提供可能。
想象一下,伴随着5G的普及,智能化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一部手机可以成为指挥一切的智能终端。这就是对当前形态手机产品的降维打击。
而柔性屏是实现手机功能演进的重要一环。
成本是柔性屏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柔性屏的应用刚刚开始,这本应是中国面板企业“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但由于品质的缺失导致华为弃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国产面板企业彻底丢失柔性屏阵地,再无机会。
事实上,国内仍有成熟的柔性屏技术和产品可用。根据公开信息,早在2018年年中,国产面板企业柔宇科技就实现了全柔性屏的量产,目前产能仍在扩大。以8寸左右的屏幕计算,柔宇一期产线达到280万片/年产量;目前二期正在推进建设中,建成后预计整体年产量可达880万片/年。
值得一提的是,柔宇采用了和其他面板厂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目前,包括三星在内的传统面板厂商的柔性屏产品采用的都是多晶硅(LTPS)技术,柔宇采用的则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ULT-NSSP)技术。
这一技术由于采用非硅材料,能够以更低的温度生产全柔性屏,在良率和成本上都呈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千万不要小瞧成本优势,成本很多时候是一项技术能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十多年前,中国不掌握制造盾构机的技术,进口一台设备需要上亿元,而在中国生产出自己的盾构机时,产品价格瞬间下降了40%。石墨烯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卫星电话……在其他工业领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面板产业也是一样,中国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廉价的3C产品,屏幕的国产化也有一份功劳。在柔性屏领域,谁掌握了成本优势谁就有可能率先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占得先机。
但在价格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话题:自主知识产权。
柔性屏应避免成为又一个“卡脖子”之痛
近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33家中国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加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北京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奇虎360、云从科技等科技企业/机构,至少已经有上百家中国机构在美国的实体清单中。一旦列入实体清单,使用来源于美国的商品、技术或服务将受到限制。
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为的“封杀”最为引人关注,甚至已经威胁到中国的产业链安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面板产业的话,中国的企业从发展之初就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避免让柔性屏成为下一个“卡脖子”技术。
多条技术路线就多一份免遭“卡脖子”的保障。特别是在国内传统面板厂商的柔性屏技术与韩国巨头相似的背景下,柔宇完全自主开发的ULT-NSSP技术更显可贵。
对于消费者来说,多条技术路线、多家企业的竞争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并且尽可能降低终端产品的售价,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到目前为止,手机仍然是柔性屏最大的应用场景,但柔性屏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一个制约因素是产能。目前韩国巨头正在积极扩张产能,意图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包括柔宇在内的中国面板企业需要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