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台州地区群山巍峨,海浪滔滔。北卧青山、南临大海的浙江省台州市,昔日革命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风骨和精神,正在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动能。山区里的人们在把红色和绿色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不再主要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在将海变为“路”,迎风击浪,通向世界。
浙江武装斗争第一枪打响的地方就在台州辖区范围。生活在新时代的台州人民,像他们的革命先辈保卫家乡的愿望一样,在用勤劳的双手,妆扮着自己的家园。
01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有一个很著名的革命老区镇,它就是被称为“浙江红旗第一飘”的亭旁镇。
站在城墙上,向远处望去,只见青山翠绿,民居安详。谁能想到,九十三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浙江乃至全国的起义。
那是在风云突变的1928年,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这一带实施农民暴动。而群众基础好、党员干部多的亭旁被定为起义点。因此它在浙江红色革命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值得记载的。这里建立起了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
纪念广场上那面红旗被做成雕塑凝固地“飘扬”在纪念广场的中央,历经风雨洗刷,愈加亮丽鲜红。更大的那一面在佃石水库堤坝上——长达百余米、高度近百米、总面积居然有1万多平方米。
雨停了,空气湿漉漉的。这种阴霾天空衬托出来的庄严肃穆,很容易让人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恍然回首,从起义到今天,已然93个春秋逝去。站在楼台往远处眺望,是绿树成荫的山脉和青山下漂亮的楼房。
纪念碑是在一座海拔不高但比较陡峭的山上。这次农民暴动的领军人物、包家村包定的诗歌刻在道路两侧的石碑上。诗意气势磅礴,显现着一个怀有革命理想的青年的远大抱负。牺牲那一年,他才28岁。
这次暴动牺牲的各位烈士的塑像雕刻在纪念碑两侧。这些烈士多数年龄都只有二十几岁。为了一种理想和信仰,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岁月。
当地的三个村——清溪村、包家村、杨家村的村支书们谈起了他们保护和开掘当地红色革命资源、发展乡村经济的绵长故事。与浙江的许多革命老区相似,这里也在思考和实践红绿结合、农旅融合的旅游业态。
过去各个村条件都一般,村里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近几年,作为红色火种的传承地,各村把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红绿旅游景区,外地的乡贤也纷纷回来投资产业,家乡的环境、面貌大大改观。
清溪村党委书记卢永军在讲述起发生在他们目前管辖的这片土地上的悠远往事,依旧很激动,他由衷地说:“只有党的引领,才能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幸福!”
02
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新罗村是一个类似城市拥有美丽庭院的高档小区,如果不是因为出门不远就是庄稼地的话,你不会相信这里就是个村庄而且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区“高山移民”村。原来这里的村民都住在在高高的山上,上山道路崎岖从曾经拍摄的照片看,一条弯弯曲曲的泥石路蜿蜒上攀,房屋破旧不堪。
新罗村是革命老区村。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重要活动区域,红十三军仙居游击队长金永洪就是这个村里的人。他领导的游击队是红十三军革命武装坚持革命斗争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历时四年多时间。“新罗打猎队”后成为红十三军仙居游击队的骨干力量。
村里有许多人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这个小小的高山村庄,曾经多次被破坏、烧毁。新罗人在当年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坚韧不拔,屡毁屡建,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可歌可泣。在村里的文化礼堂里,久远的历史与安宁的现实浓缩在了一幢两层的小楼里。
现在的新罗村有近二十幢标准配置的楼房,三层为主。每幢楼前都是雅致的绿植——这是美丽庭院建设的结果。干净整洁的新村街道,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如果不是因为它处在四周大山的包围中,你会以为正徜徉在城市的一个小区里。
这个村里的人原来在山上生活的时候,靠的是“吃山”,果实,高山蔬菜,也种一点稻米。生活可以过得去,但是医疗教育资源匮乏,上学、就医都是问题。
移民要首先能在山下有新居,有就业机会。新罗人凭着当年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那股劲儿,想起了异地搬迁脱贫致富这条路。老支书金永奇积极向县、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并动员村民,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在上级的支持下,2003年落实了新村址的建房土地,历时5年,于2008年,将全村搬迁到横溪镇区,他们在山下的一片开阔地上,建起了新的新罗村。
新罗村算是仙居县老区建设乡村的一个典型。而被称之为“高山移民”方式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重整计划在浙江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的方式就是将原有的土地集中流转,让大户或农业类公司经营,流转的土地作为资本入股,每年依照约定的股份比例分红,使得移民可以按照土地面积有相对固定的收益。
而移民下山之后,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有的守家在地,有的远去他乡。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尤其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很强,想在距离家近的地方就业不难。
走访那天刚过中午,村里静悄悄的。原来他们都在村子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去了,只有年纪大的多数在午休。记者在村里找到了一名村民,他叫金彩南,看上去50岁左右,但一问才知道实际年龄已经65岁了。他们都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现在除了村里的分红,每年自己出去打几个月工,又可以有四五万的收入。这样下来,生活得非常知足。
仙居县老促会朱士新副会长告诉我们,仙居地处山区,且被四周围拢,只能“靠山吃山”,这里最有名气的就是仙居杨梅,成为许多小镇的主导农业产业,每年销往附近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名气大,价格高。
仙居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主任陈光杰告诉我们,现在仙居重点打造休闲旅游,包括农家乐和民宿,有的是整村打造,村民成立管理公司。这种模式,依托山水资源,家门口就能就业,名气在外的“仙居小吃”成为收益的重要来源。
“山上的土地也盘活了,偏僻的山区,统一搬迁,茂密的山林资源成为新的收入来源。等人聚集起来以后,可以开发一些经营性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做活做深农业产业。”
目前,仙居的杨梅年产值达20亿元,其他鲜果也是年年增收。绿色稻米、油茶这些山地植物深加工后,都在成为人们增收的项目。
依据红色加绿色发展思路,仙居的旅游业也开始旺盛。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的游客,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来山区游玩,特别是夏季炎热的时候,有的人居住在山上景区的时间长达一周或更久。
农旅结合的旅游示范带,依托旅游资源,改善环境,培育出一大批民宿,农耕文化、观光农业都在谱写出新时代的篇章……
03
台州市所辖的玉环市也是革命老区县(市)。它的历史很是悠久。最早可追述的可自夏、商、西周及春秋时代属瓯越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环行政归属多次变迁。直到2017年4月,玉环撤县设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在老区村庄楚门镇前排村,我们聆听了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和当下的经济发展路径。过去打工、渔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红色村庄,现在是旧貌换新颜了。全村2000多人,开着100多家工厂。
早期玉环因为面临大海,有高山阻隔,地理位置偏僻,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地下游击队在这里活动。因此成为一个海岛红色区。
靠海吃海,玉环最古老的产业就是打鱼和晒盐。其他资源少得可怜,就是水果如柚子、蔬菜、高山茶等。
玉环经济的突破也恰恰“得益于”这种“一无所有”;于是,“无中生有”成了玉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比如这里的汽配行业,家具产业,基本都是这样。从外面进原材料,本地加工,再建立销售渠道卖出去。现在这里生产的欧式家具美名远扬,销往全国乃至欧美。
由此造成玉环成为一个奇特的移民城市,许多外地人来此谋生,最初的靠海吃海,也能在条件最艰辛的年代生活下来。由此造成的地域性格是:在本来的海边渔民彪悍的元素里,还加进了移民的豁达和开放心态。后来混合、延续下来,反倒成为促进玉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
汽配是其传统产业,也是吸引外来人员“移民”的主要产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玉环,扎根生存,并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玉环的汽配、学校教学用具、家具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
据介绍,玉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才建设。做到外地人和本地人同等待遇。这也是玉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个叫做东方渔村的海边,海风习习撩人,浊浪缓缓拍岸。传递着传统渔民生活的悠悠气息。
玉环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子良向我们回顾了玉环近几十年来农业方面发生的变化: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渔民开始创业。90年代改善环境,2000年后盖新房,电水路全部改观。现在农民年收入在9%的增长,低保应保尽保。城市化率高达60%多,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不足两万。
土地流转到大户,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很大农村电网全通,基础设施全部覆盖,高山移民基本全部完成,玉环小企业多,下山农民就业不成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龙溪镇村级与村民按照股比共同入股开发旅游,收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民增收,城乡结合部的搞物流、建菜市场,最低就是盖房屋出租,也会有蔽芾的收入。
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玉环把政策和思路激活了。
玉环市民宗局副局长潘明贤对当地的革命史熟悉。1928年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1930年荒灾年农民暴动,组合为红十三军第二团。抗战时期,建括苍支队。直到1949年解放。
他说,与过去相比,完全变化了,整座城市框架拉大、拓展,通过填海增加耕地和厂房。现在的玉环,外地人来的很多,人才引进重视起来。这些被平等待遇的“新玉环人”正在新的海岛上建设新的、属于自己的家园。
回程途中,我们选择另一条路告别玉环:跨海大桥,飞架海陆。一边是茫茫海洋,一边是山崖楼阁。大自然的奇特,让人叹服。而玉环,在跨海大桥建成之后,已然进入“海陆时代”,经济、民生、社会发展,也一起进入了快车道。
台州的革命老区,除了仙居、玉环、三门,还有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墓园等等,他们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同时,下决心改变老区的面貌,让老区人民生活富足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找到了新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