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 “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它便以国际化的视野,带领观众遍览了多国的风土地貌与人间故事。今年的 “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自国产片《白云之下》启程,它将带领我们前往不同地域的影像世界:哈萨克斯坦的《偷马贼》、希腊的《如何变成鸟》、印度的《RK还是R KAY》、埃及的《卢克索》……
一系列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品,呈现了该倡议本身具有的文化交流意义。同时,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映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样的电影周,或许观众很少能够看到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的作品。人们总是将美国电影用作商业电影的代名词,将法国、意大利看作是艺术电影的聚集地,而许多其他国家的作品,在公众的视野里,处于长期匮乏的状态。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里,其实潜藏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电影文化。
与其他大洲国家的影片相比,对于欧洲“小国电影”的研究与讨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当然,亚洲“小国电影”也以各自的方式,在世界电影版图上涂抹了属于自己的色彩。而从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片单中也可以发现,来自拉丁美洲、非洲与大洋洲的“小国作品”,也构成了一组不亚于亚欧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