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6月份我国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0.4万辆,环比增长26.8%,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在新补贴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持续回暖,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仍将维持高速增长。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特斯拉(TSLA.O)市值已远超丰田汽车,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车企业。其他新能源车企例如比亚迪(002594.SZ)、蔚来(NIO.N)股价纷纷创下历史新高。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浪潮已然掀起,相关产业链迎来发展新机遇。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作为全球知名的易拉罐自动化设备供应商,斯莱克(300382.SZ)在超薄金属成型技术和自动化工艺方面取得绝对优势,尤其是在制罐、制盖设备及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近年来,公司精选赛道,凭借金属拉伸成形共性技术优势,横向延伸技术应用场景,切入新能源电池壳自动化生产业务,开启了全新发展阶段。
特斯拉引领新能源浪潮,斯莱克卡位高价值部件
2019年底特斯拉Model 3国产化后,销量呈现快速增长。根据乘联会统计,6月份国产化Model 3销量近1.5万辆,占我国当月新能源车销量约17%。2020年6月上海工厂产能爬坡(由5月的4000台/周提升至6000台/周),以及四季度Model Y的投产交付,都将有助于继续提振销量。特斯拉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其产能提升和新车型的推出给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特斯拉引领的新浪潮中,本地汽车产业链供应商通过升级产品和创新服务,也将直接受益于特斯拉的产能增长。
在确定的行业发展机会面前,精选赛道至关重要。据悉,电池壳体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模块的承载体,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从价值量来看,电池壳体单车价值量能够达到3000元以上,在新能源汽车各部件价值量中排名前列。
斯莱克布局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领域,抓住电池壳体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契机,有望享受锂电需求爆发的巨大红利。近年来,斯莱克已经与多家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企业开展合作,实质推进电池壳自动化生产。2019年4月,公司决定通过新乡盛达在河南省新乡市启动年产30亿只圆柱形动力电池钢壳项目,生产新能源圆柱电池使用的18650和21700钢壳。根据公开资料,特斯拉Model S目前采用18650型钴酸锂电芯,而Model 3则采用21700型镍钴铝电芯。除此之外,2019年公司还通过先莱汽车持有安徽斯翔51%的股份,生产圆柱铝壳专门为磷酸铁锂电池配套,投资年产3亿只圆柱形电池铝壳项目,该项目目标客户为国轩高科(002074.SZ)、宁德时代(300750.SZ)等。
动力电池需求不断增加,电池壳自动化生产优势明显
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128GWh,同比增长20%,2014-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6%。其中我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市场之一,2019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71GWh,同比增长9%,占全球出货量的55%,2014-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达74%。在特斯拉、比亚迪等一线车企的带动下,动力电池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电池壳体目前主要由小批量单机手工操作生产,普遍存在精度不够、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动力电池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增量需求。公司利用其独特的高速超薄金属板成型技术,成功设计研发出电池壳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生产出的电池钢壳一致性更好,生产线效率更高,相对成本也较低。具体说来,传统方式一般每分钟120-150只,而斯莱克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实现每分钟1200个,并且能够自动成型、自动检测、自动清洗、自动包装,生产效率大为提高。除此之外,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电池壳光洁度更高,质量一致性更好。可见,无论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来看,自动化生产线都明显优于传统方式,有望提升电池壳体生产自动化水平,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深刻改变。
持续加码电池壳项目,打开业绩巨大成长空间
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CR5由56.0%提升至75.6%。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与全球汽车整车制造商的合作也已迈入新阶段。本田入股宁德时代、宁德时代为特斯拉超级工厂供货、大众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等,预计将带动国内电池及材料供应商的出货量显著提升。
值此发展良机,斯莱克继续加快新能源电池壳业务推进。近期,斯莱克拟申请发行可转债,已获深交所受理。公司计划继续加码新能源电池壳自动化生产业务,夯实公司战略布局的先发优势,填补国内电池壳生产的空白领域。
据了解,目前公司新能源电池壳生产线已处于调试阶段,待相关工作完成,将提供大批量生产验证用的样品给客户。未来,特斯拉销售增长必将带来动力电池的持续放量需求。对此,斯莱克在项目上已做出提前布局,契合特斯拉产业链生产需要,确保了自身在产能和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已落地的项目也将借助合作方的生产经验和客户基础,快速实现与一线车企和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销售对接。凭借独有的产品优势和前瞻的业务布局,公司有望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车主流供应链,提升公司在电池壳自动化生产的市场地位,为公司带来巨大的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