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新闻 财经 股票 市场 大盘 公司 基金 期货 外汇 黄金 保险 债券 理财 银行 产经 房产 汽车 科技 评论

环球财富网 - 传递全球财富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悉成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投资官张云虎:通货膨胀的经济行为

2021-04-14 17:48来源:中国网责任编辑:余斌 网友评论

2021年被普遍认为是大通胀的一年,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大规模印钱放水。美国最开始是无限量量化宽松,挽救股市,接着又采取经济刺激措施,向中小企业和几千万失业人员发钱。说白了就是通过印钱放水,让全球人民来给美国经济损失买单。欧洲央行的紧急抗疫购债规模也已达到1.85万亿欧元。那么随着疫苗的问世和疫情的逐步缓解,这些超发的货币势必会传导到经济领域,2021年的大通胀也就无可避免。比较明显的迹象是,近期大宗商品、比特币等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都在大幅攀升,很多人为了美元贬值对资产的侵蚀,开始恐慌性地投资避险。



 

自2000年以来,货币超量发行与GDP之间的差距每年都在扩大。因为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表现出下滑后反弹的势头,一度担心货币政策出现收缩的调整会使经济回暖一蹶不振。决策层总是要权衡各种可能的。但既然3年来的首次加息已经做出,人们自然会担心随后会不会连续加息。未来的加息一定会连续进行,但是,加息可能同时伴生的负面效应也一定会在决策者评估范围中,并不会成为一个简单抑制经济过热这样的诉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国民经济中也可以最终归结为分配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在过去三十年中,收入和分配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大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收益宝,而且高层收入者与中层和低层之间拉开了过大的差距。客观来说,适度的通胀还是应该被允许的,比如每年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这样的通胀说明经济相对比较安全,如果通胀率很低,甚至为负时,那就意味着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通缩要比通胀更可怕,高通胀是牺牲了老百姓的利益,也是不足取的。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现在很多人认为,人民币购买力贬值,会迫使大量资金流向股市,这样对股市上涨有利。还有人觉得,货币贬值,老百姓手里的工资也在上涨,就算有贬值,也没啥特别大的关系。但是,人民币购买力还是稳定一些为好,如果每年出现大幅贬值,反而对经济不利。一方面,老百姓喜欢储蓄存钱,主要是以备子女出国留学、突发疾病、购置房产,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这意味着,普通家庭自身还有一定的防灾能力。如果货币快速贬值,手里原来存了一万元的购买力,现在变成了七千元了,那就麻烦了,一旦遇到突然事件,人们连应对灾难钱都拿不出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升温,使得很多人都跑到房地产市场来抄房,结果房价涨上了天,整个房地产市场投机抄作盛行,最终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就会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楼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样,触发新一轮的危机。结果造成对经济和金融受到影响,失业率会进一步提高。

还得看放水的热钱最终会流向哪里。因为房地产限制政策不断加码,这些热钱未来最大的去处很可能是股市,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买不起这些核心资产,买得起也不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句话叫富人通胀,穷人通缩,说的是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通胀往往能够让富人资产膨胀,穷人却只会进一步通缩。比如美国大萧条前夕,富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并将大量资本配置在投资品上,而穷人的消费能力却越来越低,最后导致资本市场膨胀与破灭。那么,货币超发必然扩大贫富差距,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避免“富人通胀,穷人通缩”的陷阱?归根结底,这是两种不同思维导致的必然结果,穷人虽然收入不足,但思维总倾向于消费;富人虽然资产庞大,但思维却总倾向于投资,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通胀到来时,普通人首先得是干好本职工作,不轻易离职跳槽,保证自身经济来源,因为通胀往往代表着经济的不确定性,工作是我们抵御通胀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压缩开支,降低消费。能在家做饭,就不要下馆子,戒烟戒酒,减少不必要聚会。将通过减少支出,储备下来的资金投资在以安全为主,且回报率较高的投资领域,比如债券基金,少数指数基金等。虽然不一定能跑赢通胀,却能最大程度降低因通胀而产生的损失。如果你有一定储蓄,一定要谨慎投资,远离炒股、炒期货、私募股权投资等高风险投资领域,因为通胀周期,虽然意味着很多资产价格会大幅上涨,但普通人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背景,风险承受能力弱,盲目投资的话,可能会血本无归。

改革开放四十年,隐性通胀水平一直是居高不下,业界对通胀率的测算,并不是看官方CPI数据,而是用M2-GDP得出的数据为作真实的通胀水平。不过,近几年通胀水平正在逐步回落中,货币超发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所以,未来爆发大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首先,经济正在以中等速度增长,从追求高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这与过去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信贷投放已经是收敛许多。再者,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降温,使银行投放贷款的数量下降,导致通胀可能性大幅降低。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贸易顺差正在逐步收窄,未来海外流入资金在减少,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也会大量萎缩。经济主要是靠基建+房地产投资来拉动,而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却需要消耗大量货币。于是,银行巨额的贷款都流向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领域,这就导致了信贷投放规模不断增大,潜在的通胀隐患就以此打下伏笔。基建投资的钱肯定流向社会,推高通胀水平。而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在体系内轮转,而一旦溢出就会造成商品物价的上涨。

导致通胀率居高不下:一是经济严重依赖于靠货币来拉动,因为拉动经济主要是靠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而这些领域需要的资金,都是从银行贷款弄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大量资金去撬动经济增长。不过,这种宽货币的做法,效果正在逐步消失。可能在2008年,货币宽松会对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到现在,货币宽松对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二是,过去出口处于长期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及大量外资来投资,而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有多少外汇进来,就要拿出相对等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如果遇到美联储货币宽松周期,于是外面流入的资金越多,货币超发现象就越严重。这也是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三是,世界的加工厂每年有大量廉价商品流向国际市场。但与此同时,进口的商品却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把大量廉价商品输向海外,只能换得巨额的美钞,但却无法换来我们需要的等值的商品。于是商品数量越来越少,所对能应货币数量越来越大,不出现通胀才是怪事。

通货膨胀来了,不仅会给眼前居民购买力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削弱居民躲避突发灾难的能力。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由启动消费和民间投资来拉动GDP,预计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通胀对老百姓的负面影响将会有所减弱,通胀率不会像过去一直这么可怕,往往是比较温和的向上趋势。







保存打印复制链接
分享到: 0

网友评论

今日热点

阅读全部

踏青赏花正当时,用中兴天机Axon 11拍出小生活的“

点击排行榜

  • 财经
  • 股票
  • 理财
  • 全站
  1. 最低工资标准连续多年稳步上调 6省份月超2000元
  2. 国家电投引入战略投资人 募集资金242亿元 电力央企
  3. 标可可引领商标大数据助推科技创新
  4. 人民币中间价上调150点创16个月新高
  5. 洪恩教育:线上发力,成功登陆美股成为发展新起点
  6. 新户可领一年B站大会员,招行推出bilibili联名信用卡
  7. 两会“鼓励生育”成热点 辅助生殖医疗科技上市公
  8. 上市公司掀换聘潮 会计所跃跃欲试价格战
  9. 市场波动提供换仓良机 爆款基金动作频频

特别策划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