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海王生物(000078.SZ)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2022年,受全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等主要终端客户就诊量下降,集中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降价等政策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和毛利率有所下滑。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部分子公司盈利水平未达预期,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共约4.5亿元~5.5亿元,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应收账款计提了减值准备,公司全年业绩出现波动。
专业人士表示,大额商誉减值计提不会对公司的基本面、生产经营和现金流等造成影响,有利于进一步释放风险,有利于公司来年轻装上阵。
资料显示,海王生物近年来加快收购兼并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已经形成涵盖医药商业流通、医药制造、医药研发的完善的产业链,已形成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大型配送体系和组织架构。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器械业务近几年持续增长,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约11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近10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从8.47%攀升至24.09%。公司表示,鉴于目前医疗器械业务的集采整体比药品业务温和,将倾注更多的资源去打造医疗器械板块,着重打造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医疗器械平台。
据了解,新冠疫情暴露国内医疗资源不足、建设不够完整的弊端,疫情后相关部门印发系列政策,鼓励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三级医院基层分院建设,新建医院的交付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新增量。叠加去年9月底国家出台2000亿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的出台,贴息贷款政策持续推进,有望带来业绩增量。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2017年至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从4435亿元增长至8438亿元。随着居民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提升和健康意识增强,将驱动医疗器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0564亿元。
海王生物作为全国性医药商业企业中业务网络覆盖面较广的企业之一,医疗器械商业物流业务服务于全国医疗机构3.2 万家,业务拓展区域达到20多个省区90多个地市。在国内市场,公司已拥有较好的医疗机构客户资源储备,有望抢占更高市场份额。
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目前,医疗器械业务领域,国外市场方面,海王生物已与波士顿科学、强生、捷迈邦美、BD、BAYER、诺保科、微创瑞奇、富士、欧姆龙等外资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树立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形成了较强的客户可持续开发能力。随着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海外市场有望贡献更多业绩增量。
目前海王生物正积极推进混改事项,若该事项成功,将有利于实现公司产业链、价值链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逆袭,帮助公司持续做大做强。